目标与计划
之前在网络上搜索资料的时候,不使时就能搜索到这一系列的文章,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因此打算做一些总结,不过不是现在.在之后打算把这文写成一个汇集百家言论与理解的小文章?似乎工作量有点大…
曹则贤,1966年生,1982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7年在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2007年7月,曹则贤研究员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2010年,《物理学咬文嚼字》经修订补充后由新加坡World Scientific出版公司出版上市。
从2007年第7期开始,《物理》杂志开始设立曹则贤的“物理学咬文嚼字暠专栏,至今已两个半寒暑.在这30个月里,《物理学咬文嚼字》以其独特的亦庄亦谐的文风、广博的文字知识和丰富有趣的物理内容为《物理》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带来了愉快 (当然,也听到些不同意见),也为我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挑战.因为每个月都得审一篇这样的稿子,“逼暠得我要花不少时间学习,有时候还得查多种文字的字典和翻阅专业书籍,生怕自己出错.现在,曹则贤突然宣布暂时搁笔,我的心情是惋惜与“庆幸暠交织.惋惜者,喜欢《物理学咬文嚼字》的读者暂时要与令他们每月愉快一次的朋友告别,“庆幸暠者,我总算解脱了月月审稿的“熬煎暠. 则贤的告别词写得有点“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暠,说什么自己的文字是“敝帚暠云云,过于自谦,大失本色.据我所知,许多读者是把他每期的文章当作“快乐源泉暠的,你那“敝帚暠不在,大家都会想念.希望你“过些时日暠真的重操“敝帚暠,扫去大家心里的遗憾.到时候,如编辑部信任,我仍愿意继续接受翻书查字典的“熬煎暠.至于将这些文章辑集出版,我看那是水到渠成之事,读者自会欢迎.于渌、郝柏林二位在本刊1980年第9卷连载的《相变和临界现象》,赵凯华先生在《大学物理》连载27期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最后都补充辑集成脍炙人口的名作,便是先例,君其勉乎.最后,全文公布一份审稿意见(按规矩隐去本人姓名),以示我对曹文的一贯审稿态度. 对曹则贤“物理学咬文嚼字(28)的审稿意见:稿件阅过,写的不错,可以发表.文中可能有些错、别、漏字,读时顺手已改过,修改处以加红色的方式标出,请转曹一阅,看是否应改过来.这篇文章有趣,使我想起一件往事.记得195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曾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对王竹溪所著《热力学》的批判,批判该书“宣扬唯心主义暠,“理论脱离实际暠等等.批判王先生“宣扬唯心主义暠的证据之一是他在该书序论中的第一段话:“热学这一门科学起源于人类对于热与冷现象的本质的追求.由于在有史之前人类已经发明了火,我们可以想象到,追求热与冷的本质的企图可能是人类最初对自然界法则的追求之一.暠令人敬佩的是,王竹溪先生并未在这种批判面前后退,在1960年1月出版的该书第二版中,虽然增补、修订了不少内容,上引的那段话竟一字未改,照样放在序论第一段.曹则贤可能不知此事(那时他可能还没有出生吧?),但他这篇文章体现了王先生这段话的精神,所以我觉得有趣,真理看来是批不倒的.曹文对“负温度暠提法的讽刺挖苦,可能太过,估计当时Pur灢cell等人提出这个概念时,并非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暠,而是由于Boltzmann分布的指数上取了负号,才逼得他们说出“负温度比正温度更热暠的话来.但曹氏之说也有些道理,别有风格,故不必改动,留待引起讨论也好.附上我改了个别字的原稿,请将这个审稿意见一同转曹.
系列博文请看tag:咬文嚼字系列